6月末,蓝靛果迎来丰收季,在被誉为“蓝靛果之乡”的勃利县,大大小小的蓝靛果种植基地内,工人们埋头穿梭于茂密的果林中,细心地摘下一颗颗“蓝宝石”。
随着健康饮食的兴起,蓝靛果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可,被冠以“第三代小浆果之王”的美誉。蓝靛果究竟有哪些营养?我省蓝靛果产业具备何种优势?为此记者采访多位专家,细究蓝靛果的营养价值与广阔前景。
营养价值丰富 “第三代小浆果之王”
“蓝靛果又名蓝果忍冬,俗称山茄子、黑瞎子果,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医疗保健价值,故被誉为‘第三代小浆果之王’。”开云手机入口官网-开云(中国)副院长张彦龙教授介绍,蓝靛果中含有丰富的Vp活性物质、花色苷、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等营养成分。尤其花青素含量极为丰富,约为蓝莓的10倍。钾、磷、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经检测每100克有65毫克Vc成分。蓝靛果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0%左右。
“蓝靛果的医疗保健功能也非常强大,可以作为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膳食补充品。”张彦龙教授补充道,蓝靛果具有预防毛细血管硬化、降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提高肝脏解毒功能、抗炎症、抗病毒、抗辐射、抗疲劳、抗衰老等功效。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众多小浆果中,蓝靛果的抗氧化性名列前茅。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开发新的药物来抑制癌症,其中蓝靛果对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几种癌症的化疗耐受性和治疗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经实验证明,从“蓓蕾”蓝靛果中提取的花青素经纯化后作用于肝癌细胞,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蓝靛果口感丰富独特,除鲜食外还被制成果酱、果酒、果汁等产品,其花青素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化妆品等领域,欧盟已于2019年将蓝靛果列入新资源食品,是目前极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果树。”张彦龙说。
蓝靛果 走出“深闺”迎“春天”
“蓝靛果之乡”勃利县,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和完达山余脉,三面环山、气候湿润,分布着全国80%的野生蓝靛果资源,区位优势明显。2013年“勃利蓝靛果”正式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勃利现有野生蓝靛果保护区域面积为70,000亩,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面积为19,500亩,年产量占全国蓝靛果总产量的80%。”勃利县合作社主任王凤山说。
但如此巨大的天然宝库,却曾因为蓝靛果缺少“身份证”而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
“多年来由于没有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蓝靛果及其制品无法以普通食品身份进入市场,导致蓝靛果遭遇种植管理粗放、加工企业望而却步、小浆果售价不高的尴尬境地,严重阻碍了蓝靛果产业的发展。”王凤山告诉记者,为了让蓝靛果能够“持证上岗”,2018年勃利县政府、黑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申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蓝靛果》,经过3年的审查通过后,于2021年2月5日正式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黑龙江省地方特色食品蓝靛果作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合法身份”问题,让龙江蓝靛果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
王凤山介绍,为促进蓝靛果产业发展,勃利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和基金管理办法,对蓝靛果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种苗基地、种植基地、龙头企业等给予资金扶持,同时鼓励企业对蓝靛果进行深加工研究,形成科学、高效的产业链条,将特种果品资源变成经济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由县政府牵头打造的“忍冬小子”、“东北老勃”等品牌已初显成效。
据了解,勃利县目前正积极推进蓝靛果“地方特色食品+”,与旅游、医疗健康、科技创新、文化、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勃利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做大产业“蛋糕”,让小小蓝靛果变成产业“蓝宝石”。
“蓝靛果是一个充满希望朝阳产业,国内外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商用价值,是一种世界珍稀的、纯天然的、绿色可食用浆果。”省林业产业和对外合作服务总站负责人雷成浩介绍,目前我省共有9个市(地)和森工集团有蓝靛果种植基地,已推广种植面积约5000公顷,占全国的90%以上,超过世界其它各国栽培面积的总和。
“接下来,黑龙江将利用地处世界北纬黄金浆果带的生态优势,践行‘大食物观’理念,积极推进蓝靛果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我省小浆果经济林及产品质量,打造龙江果树新名片。”雷成浩说。(生命科学学院供稿)